土地丰收被淹,山东如何从虎口得到粮食?
发表时间:2025年10月21日浏览量:
□ 张建华 金秋十月,齐鲁大地期待的是满山遍野的绚丽金黄,和无尽的农机轰鸣声。然而,持续的秋雨和持续的低温接踵而至。等待收割的玉米被浸透在地里,收割机被困在路边。一场战胜时间、保护粮食的硬仗即将打响。田地泥泞,农机行驶困难;玉米含有水分,容易发霉和损坏。天色不利,但山东并没有等待和希望,以“抢”字为重,全力进攻。从省委、省政府到田间地头,从农机合作社到大学生归来,一场与时间、风雨保卫秋粮的赛跑已经打响。这不是一场“夺取主权”的孤军奋战“虎口粮”,而是一张充满责任、科技、热力的“山东答卷”。把规则放在首位,构筑“安全网”。“人民是国家的根本,粮食是民生”。粮食安全是“民族之最”。雨情就是命令,山东有序响应,迅速把救灾和粮食处理作为一项政治任务来对待。想到“全省一盘棋”, 构建了从资金、监管到部门协调的全链条政策体系,为“虎口取粮”提供了最坚实的“靠山”。资金保障是“第一扣”。中央立即拨付救灾资金4.84亿元,省政府立即拨付应急资金3000万元,专款专用,直达一线,迅速显现成效。干燥中心 和服务网点无棣、庆云等地区的果树正在满负荷运转,帮助数千名农民收获果实。联系石油部门对省内外经营者实行5%用油优惠,解决农机“供电”问题;实行玉米产品超限运输审批“绿色通道”,优先安排收割机联运车辆便捷通行,让农机“跑”不堵路。管理实施,使规则不会“悬而未决”。政策落实关键在人,主要在努力。省委工作组已直接部署到16个市的外地,秋粮还库前不会撤兵;基层还成立了24小时值班小组,严守“窗口期”,抓住每一个阳光时刻伊内和雨。肥城市石横镇从河南派出高性能收割机专攻泥地;菏泽市未雨绸缪,组建了百余支应急服务队伍,将“预案”落实到“实际操作”。该省还固定了1312个应急收割队和526个农机农业服务中心的作用,组织地市签订农业合作协议,确保支持“不下链”。各部门齐心协力,清除“堵点”。 “从虎口取粮”不是农业部门的“独角戏”,而是多部门的“协奏曲”。交通部门开辟绿色通道,石油企业做好保障,供销系统做好充分准备收料,形成了“部门搭台、企业表演、农民受益”的良好模式。在汶上县作为服务点济宁市日烘干能力最大的山东卓荣农业服务有限公司在满负荷烘干的同时,还打通下游环节,烘干后的粮食可以直接装车运往深加工企业,一步实现“解锁增效”。山东省农业农村厅积极发布2600多个粮食烘干服务点的详细地址和信息,为秋粮安全储存提供指导。这正是政策协调和多方合作。胜利的生动例证。科技赋能,提升政策构建的“保障网络”中的“精准”,科技为粮食保准注入“精准动能”。山东正是围绕“机械落地难”和“湿粮快翻”两大痛点,从科学和技术中寻找答案。技术。履带冲破淤泥,“铁兵器”继续前进。持续的降雨导致土壤潮湿,传统的轮式收割机陷入泥潭,一筹莫展。山东迅速投入履带式收获机,玉米收获机累计达11.67万台(其中履带式收获机8930台)。并结合江苏、河南、安徽等地区的跨区域支持,重点支持菏泽、枣庄、济宁等土壤湿度较高的地区。 “铁甲战士”不断地跑进深深的水坑里,留下一排排马里尼农场,成为雨中最让人安心的身影。无人机飞越悬崖,“奇威”大显威力。在积水严重的特殊地区,无人机成为“空中搬运工”大显身手。他们每小时运输70公斤玉米,每小时可完成搬运2公顷土地的任务,效率高效率是体力劳动的10倍。菏泽市郓城县组织40余架无人机、80余名“传单”全天候作业,日处理面积达1000多公顷,实现了“人机配合、天地间完成”,确保特殊地块的粮食颗粒回仓。干燥质量被锁定,“塔组”不断旋转。据《山东报》透露,全省共有烘干服务点2637个,日烘干能力达13.72亿公斤。在德州禹城供发集团基地,智能干燥塔依靠实时数据实现精准控温,日处理能力达600吨;东营市垦利区和美冬酒合作社烘干塔24小时满负荷运转。 “只要我们速度更快,农民就感觉更好”成为全体烘干人员的默契。从“看从“天上干粮”到“机械烘干”,山东用科技的力量把“不可能”变成“可能”。智慧管控,“数据”赋能效率,精细化管理也很关键。临朐县建立紧急网络,每日发布湿玉米收购信息,扫清产销障碍;平远县鲁王农业服务中心实现了脱粒、 烘干仓储,日烘干能力7100吨。科技引领粮食运行从“被动响应”走向“主动掌控”的新境界。多方共同编织密集的“同心圆”。科技为抢粮按下了“加速键”,但人心的团结决定了这场战斗的最终胜利。齐鲁泥泞的田野里,党员的生动写照 谁带头、群众参与、社会主体抗击疫情徐徐展开,让寒冷的秋雨充满了奔赴“前线”的党员干部的温暖。哪里最困难,哪里就有党员出现。在德城区二屯镇,党委书记、镇长指挥第一线,带领数百人的突击队涉过泥泞,奋战天上的粮食;陵城区服务队不仅深入田间支援雨作作物,还通过“现场讲解+田间演示”的方式传递减少水土流失技术;禹城市农业技术专家陈丽娟和11组指导员继续坚守在一线。风雨中,沾满泥水的背影,是我们最初的愿望和责任最深刻的诠释。增加社会“空白”的力量。这场保卫战没有旁观者。回到济南的大学生组建了“粮草团”“BBing队”跳入田间;临朐县粮食加工企业调整流程,开放湿粮收购;庆云县东辛店镇把企业工厂变成“临时晒场”。各地涌现的“炒、储、销”一体化服务,形成了“田间到仓库”的闭环。同时,垦利24小时“三秋”安保 地区继续随时响应农民的请求。既解决了农民的燃眉之急,又开创了减损增效的新途径。民生有温度、“暖心”。在做出决定的那一刻,每个家庭都不会落下任何人。山东特别关注老年人、困难家庭等特殊群体。庆云县正在组织救援队上门帮忙收集, 陵城区志愿者服务队正在清理道路、疏浚运河。更可靠的是保险保障,各地纷纷推出快速结算通道,简化流程,为受损农户提供“确定性”。庆云县农民姚洪国200多公顷玉米从收获到销售无忧。他由衷地感叹:“整个过程我们都不用担心,政府和合作社真是发自内心地帮助了我!”于是,“同舟共济”在齐鲁行动起来。党员干部带头表率,社会各界驰援,农民互帮互助。最终,千万之力绞成绳,织成网,将丰收的希望从泥泞的田野安全地护送到了万家说。 “仓库坚固,天下安”。 “虎口出粮”保护的不仅是农民的劳动成果,也是国家粮食安全的底线。安全性。从渤海之滨到沂蒙山区,山东采取行动,构筑防灾保收入防线。其背后是高效的响应能力,以及“把工作稳在自己手里”的决心。 “虎口夺粮”比丰收更有意义。事实证明,只有以“政策走在前列”展现担当,以“硬核科技”支撑,以“全民齐心协力”凝聚强大力量,才能筑牢大国粮食安全的坚实基础。雨会停、秋会过去,但“把饭碗端在自己手里”的决心和“众志成城、共克时艰”的精神永远是中国人民保丰收、保民生的信心。山河繁茂,风雨写毛笔。这个答案的精神内核写在齐鲁大地上属于山东,属于每一个风雨同舟、满怀希望继续奋斗的中国人。

